青贮粉碎秸秆打捆机包膜机
 

  春分至,春色浓。在广袤土地上,农机穿梭田间,农民辛勤劳作,作物竞相生长……日前,记者走进黔西市林泉镇看到,村外,高标准农田成方连片,果树成排,花满枝头;村内,特色民居整齐划一,路面硬化,干净整洁。

  漫步在林泉镇海子社区旅游步道,规划整齐的果园和庄稼地映入眼帘,忙碌的身影穿行其间。在海子社区猕猴桃种植基地,务工群众正在为果树进行日常管护。

  2015年,贵州省海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通过招商引资落户海子社区,通过当地考验查证后,通过“康养旅游+猕猴桃产业园”的模式,在海子、增坪、新水、松树、卫星等村(社区)连片规划发展猕猴桃种植3500余亩。“2024年基地产值300万余元,老百姓的务工费在70至80万元。”基地负责人罗红卫说,猕猴桃产业人工需求大,群众将自家土地流转给公司,同时进基地务工,赚“双份”收入。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群众要增收,产业是支柱。海子社区因地制宜扩大种植猕猴桃、樱桃、李子等特色产业的同时,通过合作社发展传统的烤烟种植,有效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效益,带领群众走出增收新路子。目前,海子社区除猕猴桃,其他经果林200余亩,食用菌、多肉植物大棚40余个,蔬菜基地320余亩,烤烟种植400亩。

  海子社区通过合作社引领,全力发展经果林、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游客到这里不但可以亲自体验采摘乐趣,还可以在这里游玩、赏景,体验农家乐生活,形成“春看花、夏避暑、秋品果、周末休闲观田园”的融合发展格局。2016年以来,海子社区先后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全省十佳美丽乡村”“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全省文明村”“全省甲级乡村旅游村寨”和“全国最适宜人居乡村”。

  随着气温回暖,烤烟育苗进入关键时期。在林泉镇烟农专业合作社烤烟示范基地里,务工群众正进行烤烟育苗工作,装盘、压穴、播种、盖籽、入池,农技人员现场进行指导。

  曾经,林泉镇大多数农户选择外出务工,随着林泉烟农合作社专业化队伍逐渐壮大、功能设施逐渐齐全、农机设备逐渐完善,当地农户通过土地整合释放规模效益,建立“烟草行业+合作社+农民”的发展模式,通过高标准、规模化、现代化的种植方式,促进当地产业升级、农民增收、人才回乡。

  “现在,我们拥有大型拖拉机19台,小型旋耕机35台,育苗大棚40余座,可供2万余亩烟地提供专业化育苗,可用大型密集烤房205座,年烘烤烟叶1万担以上。”林泉烟叶合作社总经理杨发国说,专业化的服务带来标准化的技术,标准化的技术带来高品质的产品,高品质的产品让烟农荷包鼓了,乡村也留得住人了。通过对烟叶育苗、烘烤、分级环节职业队伍的培训与培养,林泉烟叶合作社培养专业化技能型服务人员105人,在整个生产链上,合计用工370余人。

  为破解“土地碎片化”难点,林泉镇坚持“集中连片、规模种植”的原则,以提高烟叶生产质量和效益为目标,科学规划烟田布局,对零散、破碎的烟田进行相对有效整合,形成规模化的烟田种植区域。同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用于建设高标准烟田、完善海子湖旅游设施、发展特色农产品等惠民项目。积极探索科技赋能,以数字化管理、无人机参与、机械化运作等科学技术手段,以科技赋能烟田建设,着力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机械化作业。目前,打造集育苗、栽培、展示于一体烟叶科技园1个,实施数字化管理,构建科技引领烟农增收新模式。

  近年来,林泉镇立足实际,全力发展农业产业和生态畜牧业,有效促进群众增收。目前,林泉镇农业产业种植达5.6万余亩,生猪存栏1.2万余头,牛存栏5000万余头,禽类存栏12万余羽;建成猕猴桃采摘园3500亩余亩、百香果采摘园400余亩;打造5300余亩烤烟基地示范引领。

  主办单位:毕节日报社邮编:551700地址: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招商财智中心14楼黔ICP备14000018号-1

  春分至,春色浓。在广袤土地上,农机穿梭田间,农民辛勤劳作,作物竞相生长……日前,记者走进黔西市林泉镇看到,村外,高标准农田成方连片,果树成排,花满枝头;村内,特色民居整齐划一,路面硬化,干净整洁。

  漫步在林泉镇海子社区旅游步道,规划整齐的果园和庄稼地映入眼帘,忙碌的身影穿行其间。在海子社区猕猴桃种植基地,务工群众正在为果树进行日常管护。

  2015年,贵州省海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通过招商引资落户海子社区,通过当地考验查证后,通过“康养旅游+猕猴桃产业园”的模式,在海子、增坪、新水、松树、卫星等村(社区)连片规划发展猕猴桃种植3500余亩。“2024年基地产值300万余元,老百姓的务工费在70至80万元。”基地负责人罗红卫说,猕猴桃产业人工需求大,群众将自家土地流转给公司,同时进基地务工,赚“双份”收入。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群众要增收,产业是支柱。海子社区因地制宜扩大种植猕猴桃、樱桃、李子等特色产业的同时,通过合作社发展传统的烤烟种植,有效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效益,带领群众走出增收新路子。目前,海子社区除猕猴桃,其他经果林200余亩,食用菌、多肉植物大棚40余个,蔬菜基地320余亩,烤烟种植400亩。

  海子社区通过合作社引领,全力发展经果林、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游客到这里不但可以亲自体验采摘乐趣,还可以在这里游玩、赏景,体验农家乐生活,形成“春看花、夏避暑、秋品果、周末休闲观田园”的融合发展格局。2016年以来,海子社区先后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全省十佳美丽乡村”“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全省文明村”“全省甲级乡村旅游村寨”和“全国最适宜人居乡村”。

  随着气温回暖,烤烟育苗进入关键时期。在林泉镇烟农专业合作社烤烟示范基地里,务工群众正进行烤烟育苗工作,装盘、压穴、播种、盖籽、入池,农技人员现场进行指导。

  曾经,林泉镇大多数农户选择外出务工,随着林泉烟农合作社专业化队伍逐渐壮大、功能设施逐渐齐全、农机设备逐渐完善,当地农户通过土地整合释放规模效益,建立“烟草行业+合作社+农民”的发展模式,通过高标准、规模化、现代化的种植方式,促进当地产业升级、农民增收、人才回乡。

  “现在,我们拥有大型拖拉机19台,小型旋耕机35台,育苗大棚40余座,可供2万余亩烟地提供专业化育苗,可用大型密集烤房205座,年烘烤烟叶1万担以上。”林泉烟叶合作社总经理杨发国说,专业化的服务带来标准化的技术,标准化的技术带来高品质的产品,高品质的产品让烟农荷包鼓了,乡村也留得住人了。通过对烟叶育苗、烘烤、分级环节职业队伍的培训与培养,林泉烟叶合作社培养专业化技能型服务人员105人,在整个生产链上,合计用工370余人。

  为破解“土地碎片化”难点,林泉镇坚持“集中连片、规模种植”的原则,以提高烟叶生产质量和效益为目标,科学规划烟田布局,对零散、破碎的烟田进行相对有效整合,形成规模化的烟田种植区域。同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用于建设高标准烟田、完善海子湖旅游设施、发展特色农产品等惠民项目。积极探索科技赋能,以数字化管理、无人机参与、机械化运作等科学技术手段,以科技赋能烟田建设,着力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机械化作业。目前,打造集育苗、栽培、展示于一体烟叶科技园1个,实施数字化管理,构建科技引领烟农增收新模式。

  近年来,林泉镇立足实际,全力发展农业产业和生态畜牧业,有效促进群众增收。目前,林泉镇农业产业种植达5.6万余亩,生猪存栏1.2万余头,牛存栏5000万余头,禽类存栏12万余羽;建成猕猴桃采摘园3500亩余亩、百香果采摘园400余亩;打造5300余亩烤烟基地示范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