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贮粉碎秸秆打捆机包膜机
 

  “你看,一个个吃得多香。”位于山丹县大镇的天马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区里,一头头血清马膘肥体壮。看着埋头吃饲料的血清马,公司负责人赵华满脸喜悦地说:“现在这些马吃的都是颗粒饲料。”

  什么是颗粒饲料?在饲料加工车间里,打成包的秸秆整齐堆放,伴随着轰鸣声,一台机器正在作业,秸秆通过传送带送到了机器内。“这台机器叫秸秆饲料制粒机。”赵华说,机器将晾晒干的小麦秸秆、玉米秸秆通过粉碎、混合、压缩、精料配料混合、制粒等工序,经过高温、高压、消毒、杀菌等过程,秸秆转换成了营养丰富、绿色生态的颗粒饲料。

  这些颗粒饲料耐储藏,可喂养多种牲畜,被称为“饲料罐头”。“我们天马科技养殖场有血清马1.3万多匹,原先就是用干草喂养。”赵华说,传统的饲料适口性比较差,而颗粒饲料适口性好,马匹更爱吃。与吃普通饲料相比,吃了颗粒饲料的马匹,体重增长提高10%以上。

  山丹县主要农作物秸秆包括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豆类、大麦等,常年农作物秸秆产生量25万吨左右,可收集量23万吨左右,综合利用量21万吨左右,秸秆综合利用率93%以上,为秸秆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山丹县润牧饲草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秸秆加工厂,工人正在进行玉米和小麦秸秆加工处理作业。据了解,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后,该公司职工由原来的20余人增加到了40余人,饲料储备库及储草场棚由2万平方米扩增至4.6万平方米,秸秆饲料加工生产线万吨。目前,已收购各类秸秆2万余吨,生产加工“润牧”牌各类草颗粒15000余吨,带动周边3万亩地秸秆综合利用,基本解决了区域内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秸秆消纳难题,实现了秸秆从传统的人工还田、焚烧到机械化、规模化、饲料化利用的转变。

  该公司负责人刘金生介绍说:“农户将农作物秸秆交售给我们,亩均增收150—180元,我们厂子还吸收附近的农民来务工,一年下来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

  近两年,山丹县坚持把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作为推动秸秆养畜产业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按照“因地制宜、就近就地、农户参与、企业利用、市场运作”的原则,采取“补助加工能力提升、补助设备购置、补助设施建设”的形式,积极争取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落实中央财政资金550万元,对9家秸秆加工利用公司进行补助,开展秸秆饲料储备库建设,购置秸秆饲料加工机械设备,提升装备水平,增强发展能力,建立秸秆收储运平台,逐步形成了以秸秆利用企业为中心、经纪人和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储运体系,年收储各类农作物秸秆10万吨,占全县秸秆利用量的40%,实现秸秆收储运的专业化和市场化。同时,建设了9个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展示基地,并成功探索出“模式体系化、布局科学化、基地集约化、产业规模化”的祁连山浅山区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的新路子。

  据了解,1亩小麦能产生0.3吨秸秆,1吨秸秆800元,山丹县20万亩小麦秸秆一项就为农民增收4800多万元。同时,秸秆饲料化利用带动县域内农机服务组织增添秸秆收储运机具,拓展经营事物的规模,在农作物收获时同步开展秸秆打捆、回收储运服务,增加收入。

  山丹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乔盛德说:“通过两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我们引进先进的秸秆加工设施和技术,成功将秸秆转化为高质量的饲料,秸秆饲料化利用量占秸秆综合利用量的71.7%。这些饲料不仅满足了当地畜牧业的需求,还远销至全国各大牧场,为全县的畜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目标。”

  山丹县秸秆综合利用的有效推广,解决了田间秸秆就地焚烧产生大量烟尘和有害化学气体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的问题,曾经的“生态包袱”现已变身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绿色财富,为全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赢”的局面,在为全县带来了可观的出售的收益和净收入的同时,农民也获得了额外的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

  “你看,一个个吃得多香。”位于山丹县大镇的天马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区里,一头头血清马膘肥体壮。看着埋头吃饲料的血清马,公司负责人赵华满脸喜悦地说:“现在这些马吃的都是颗粒饲料。”

  什么是颗粒饲料?在饲料加工车间里,打成包的秸秆整齐堆放,伴随着轰鸣声,一台机器正在作业,秸秆通过传送带送到了机器内。“这台机器叫秸秆饲料制粒机。”赵华说,机器将晾晒干的小麦秸秆、玉米秸秆通过粉碎、混合、压缩、精料配料混合、制粒等工序,经过高温、高压、消毒、杀菌等过程,秸秆转换成了营养丰富、绿色生态的颗粒饲料。

  这些颗粒饲料耐储藏,可喂养多种牲畜,被称为“饲料罐头”。“我们天马科技养殖场有血清马1.3万多匹,原先就是用干草喂养。”赵华说,传统的饲料适口性比较差,而颗粒饲料适口性好,马匹更爱吃。与吃普通饲料相比,吃了颗粒饲料的马匹,体重增长提高10%以上。

  山丹县主要农作物秸秆包括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豆类、大麦等,常年农作物秸秆产生量25万吨左右,可收集量23万吨左右,综合利用量21万吨左右,秸秆综合利用率93%以上,为秸秆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山丹县润牧饲草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秸秆加工厂,工人正在进行玉米和小麦秸秆加工处理作业。据了解,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后,该公司职工由原来的20余人增加到了40余人,饲料储备库及储草场棚由2万平方米扩增至4.6万平方米,秸秆饲料加工生产线万吨。目前,已收购各类秸秆2万余吨,生产加工“润牧”牌各类草颗粒15000余吨,带动周边3万亩地秸秆综合利用,基本解决了区域内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秸秆消纳难题,实现了秸秆从传统的人工还田、焚烧到机械化、规模化、饲料化利用的转变。

  该公司负责人刘金生介绍说:“农户将农作物秸秆交售给我们,亩均增收150—180元,我们厂子还吸收附近的农民来务工,一年下来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

  近两年,山丹县坚持把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作为推动秸秆养畜产业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按照“因地制宜、就近就地、农户参与、企业利用、市场运作”的原则,采取“补助加工能力提升、补助设备购置、补助设施建设”的形式,积极争取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落实中央财政资金550万元,对9家秸秆加工利用公司进行补助,开展秸秆饲料储备库建设,购置秸秆饲料加工机械设备,提升装备水平,增强发展能力,建立秸秆收储运平台,逐步形成了以秸秆利用企业为中心、经纪人和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储运体系,年收储各类农作物秸秆10万吨,占全县秸秆利用量的40%,实现秸秆收储运的专业化和市场化。同时,建设了9个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展示基地,并成功探索出“模式体系化、布局科学化、基地集约化、产业规模化”的祁连山浅山区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的新路子。

  据了解,1亩小麦能产生0.3吨秸秆,1吨秸秆800元,山丹县20万亩小麦秸秆一项就为农民增收4800多万元。同时,秸秆饲料化利用带动县域内农机服务组织增添秸秆收储运机具,拓展经营事物的规模,在农作物收获时同步开展秸秆打捆、回收储运服务,增加收入。

  山丹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乔盛德说:“通过两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我们引进先进的秸秆加工设施和技术,成功将秸秆转化为高质量的饲料,秸秆饲料化利用量占秸秆综合利用量的71.7%。这些饲料不仅满足了当地畜牧业的需求,还远销至全国各大牧场,为全县的畜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目标。”

  山丹县秸秆综合利用的有效推广,解决了田间秸秆就地焚烧产生大量烟尘和有害化学气体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的问题,曾经的“生态包袱”现已变身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绿色财富,为全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赢”的局面,在为全县带来了可观的出售的收益和净收入的同时,农民也获得了额外的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