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贮粉碎秸秆打捆机包膜机
 

  阡陌错落有致,村道平坦干净,房前屋后柳枝吐绿,红墙蓝顶的牛棚一字排开伴着明媚春光,华亭市河西镇建沟村景美民富的乡村新图景扑面而来。

  21座双面肉牛养殖棚,3座380㎡标准化双面奶牛养殖棚,1座挤奶室,3座青贮池,232头养殖红牛,800斤日产奶量这是建沟村红牛产业发展壮大的有力见证。

  近年来,河西镇坚持把牛产业作为群众脱贫致富、助推乡村振兴的特色支柱产业,全力发展人畜分离养殖小区,引导养殖由役用型向肉用型转变,由粗放经营向规范科学转变,逐步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千家万户养红牛”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柳拴虎是河西镇建沟村一位朴实勤劳的农民。以前3头牛养在院子里,苦于场地有限,无法扩大规模。得知村上要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他第一个果断加入。

  柳拴虎加入的绿鑫源养殖专业合作社于2020年11月建成投用。该合作社采取财政投资建设基础、农户自筹资金建牛棚的方式,投资530万元,占地40亩,建成人畜分离养殖小区1处,标准化牛舍24座,还配置了青贮池、干粪晾晒厂和管理用房等基础设施,为规范养牛、扩大养牛规模提供了极大便利。

  “以前村民养殖牛棚都是自建圈舍,受土地性质、邻里宅基地制约,圈舍修建面积普遍较小,养殖数量多为3至6头,养殖户想扩大规模是有心无力。”建沟村支书包海军介绍说。现在,牛棚建在合作社,牛舍宽敞了,养殖户心里也敞亮了。目前养殖小区牛已满园,其中奶牛养殖区存栏45头,肉牛养殖区存栏187头。相比入驻小区之前,农户牛存栏量增长了50%以上。在养殖小区的示范带动下,全村养殖大户达到75户,养殖规模扩大到600多头,河西镇牛存栏达到10250头。

  品种不改良,有病乱投医,饲草喂到饱,销售等上门过去农户对科学养殖不重视,虽然参加了养殖技术培养和训练,但很多科学方法落不到实处,养牛效益大打折扣。如今的建沟村,曾经存在的养牛“靠天吃饭”的观念与模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打好“牛算盘”,才能算好经济账。发展现代化肉牛产业,离不开先进的技术和科学服务的支撑。河西镇把推行良种、良舍、良医、良料、良法“五良”技术作为推进牛产业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举措,从养牛进栏、补栏到出栏,全过程落实成本、周期、产出等经济核算控制。通过市、乡村三级技术帮扶,全力推广应用冻配改良、饲草青贮、防疫消毒等技术,增强了机械装配的普及率,提升了肉牛饲养出栏率,养殖效益大幅度的提高,户均产业增收达到7200余元。

  “这些年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推广、提升服务,群众的饲养观念得到了彻底转变。提起养殖技术,养牛户个个都是牛精,养牛的劲头和底气也更足了”。华亭市畜牧科技开发服务中心高级畜牧师薛文勇说到。

  “粮改饲”项目在华亭市落地以来,河西镇抢抓时机,引导绿鑫源养殖专业合作社和伦源公司等养殖场搭着惠民政策的“顺风车”,开展饲草专业化种植及收贮,购置大型玉米收储机、铡草机和揉丝机,全镇共种植青贮玉米超过6000余亩,加工全贮饲草2.5万吨,有效解决了畜牧养殖饲草问题,实现了丰产增收的“双赢”。

  “牛粪肥饲料牛”,在“粮改饲”项目的支持下,这条种养用一体化的绿色循环产业链条正在不断延伸,让建沟村逐步走上种养结合、产加配套、农牧互促的现代农业新路子。

  养得好还要卖得好。合作社帮助养殖户盯好产投“抛物线”,做好牛市场的“媒人”,主动招揽生意,抓好季节供需节点,打破有市无价、有价无市的瓶颈。相比农户自询市场,经合作社统一出售,每头牛均增收在800元左右。

  据合作社负责人卜东东介绍,在肉牛销售上,合作社和华亭宏源牧业公司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肉牛出售后,宏源牧业公司严格按照“平凉红牛”屠宰分割规范流程,全面进行肉牛屠宰分割及熟食品加工生产,并借助门店、展会等开展销售,助力牛肉“出村进城”。年内华亭冷链物流园建成投产运营后,牛肉、鲜牛奶等系列新产品将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直播平台等扩宽多元化销售经营渠道,助力肉牛实现产地到餐厅、产品到商品的深度跨越,将肉牛产业打造成为融合一二三产的全链条产业,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钱景”。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2 ICP备案:陇ICP备17001500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甘)字第079号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编号:甘B2__20120010

  主办:甘肃中甘网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团:甘肃和谐律师事务所()甘肃天旺律师事务所()